李繼剛:AI都這么智能了,為什么還要研究寫「提示詞」?
為什么大家都誤會了「提示詞」?
原標題:李繼剛:AI都這么智能了,為什么還要研究寫「提示詞」?
文章來源:Founder Park
內容字數:16815字
李繼剛:兩年Prompt寫作經驗總結——與AI的“共振”對話
本文總結了Prompt布道師李繼剛在極客公園IF2025創新大會上分享的兩年的Prompt寫作經驗,重點闡述了他對Prompt本質的理解以及如何與AI進行更有效的溝通。
Prompt的本質:從寫作到“存在”的迭代
李繼剛最初將Prompt理解為寫作,后來又將其視為編程語言,最終將其定義為“表達”。他認為,這三種定義的本質都是“我”與自身的對話,缺乏與AI的真正互動。兩年間,他對Prompt的理解經歷了四次迭代,最終將Prompt視為連接人類認知宇宙和AI參數宇宙的“宇宙語”——一種特殊的“存在”,而非簡單的工具。每次對話生成的AI“存在”都是獨特的,這解釋了為什么同樣的Prompt有時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高效Prompt寫作的三個要素:場域、大模型、人類認知
李繼剛提出高效Prompt寫作的公式包含三個要素:場域、大模型和人類認知。人類認知包含意圖和認知圖景,即用戶想要做什么以及如何理解任務。場域則指創造一個讓AI發揮的空間,避免其落入預設的路徑依賴。只有當人類認知與AI的輸出產生“共振”,才能獲得超越預期的驚艷結果。這種共振并非簡單的理解,而是對既定認知的突破。
“喬哈里視窗”:Prompt寫作的實用工具
李繼剛運用“喬哈里視窗”模型來分析Prompt寫作技巧。他建議,對于AI已知的信息,應簡潔明了;對于AI未知的信息,則應詳細展開。從創業者的角度來看,“喬哈里視窗”中的X軸(AI已知與未知)會隨著AI技術的進步而下移,創業公司應選擇在第一象限(AI已知,人類已知)發揮優勢,避免在第四象限(AI未知,人類已知)進行無謂的補丁工作。
超越默認路徑:與AI進行“曠野探索”
李繼剛強調,高效Prompt寫作的關鍵在于引導AI走出預設的路徑依賴,進入“曠野”進行探索。他建議直接告訴AI“大膽一些,不要走進預制的默認結構”,從而激發AI的創造力和洞察力,獲得更具想象力的輸出。
Y軸的變遷與人機共振
李繼剛分析了“喬哈里視窗”中的Y軸(人類已知與未知)的潛在變化。他認為,AI的進步會使Y軸既向左移(人類已知增多)又向右移(人類已知減少)。他提醒人們要保持警惕,避免被AI牽著鼻子走,而應保持自身的“存在”,與AI進行真正的共振對話。
總而言之,李繼剛的分享強調了理解Prompt本質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實用技巧和框架,幫助人們更好地與AI進行溝通,獲得更令人驚艷的輸出結果。他認為,未來Prompt寫作會越來越簡潔高效,人機交互也會更加自然流暢。
聯系作者
文章來源:Founder Park
作者微信:
作者簡介:來自極客公園,專注與科技創業者聊「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