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將 o1 當做模型了。
原標題:o1不是模型?24小時熱度暴漲,奧特曼、Brockman在線圍觀
文章來源:機器之心
內容字數:5133字
OpenAI o1 模型:并非機器人,而是報告生成器
近期,一篇題為《o1 isn’t a chat model(and that’s the point)》的文章引發熱議,OpenAI CEO Sam Altman 和總裁 Greg Brockman 也參與了討論。文章指出,OpenAI 推出的 o1 模型并非一個模型,其定位更接近于一個報告生成器。
誤用導致負面評價
1. 許多用戶,包括前 SpaceX 軟件工程師 Ben Hylak,最初將 o1 當作模型使用,導致體驗不佳。他們抱怨 o1 響應速度慢,輸出內容自相矛盾,甚至包含無關信息。
2. Hylak 最初認為 o1 糟糕透頂,但在與其他用戶的交流中,他意識到自己誤用了該模型。
3. Altman 也表示,觀察到用戶在學會正確使用 o1 后,對其評價發生了轉變。
o1 模型的正確使用方法
1. **提供海量上下文:** 與傳統的模型不同,o1 需要大量的上下文信息才能有效工作。這就像向一個新員工交代任務,需要詳細說明背景、目標和所有相關細節。
2. **清晰的目標描述:** 專注于準確描述你想要什么,而不是告訴模型如何去做。讓 o1 自主規劃和解決問題。
3. **避免來回迭代:** 不像模型那樣需要多次交互,o1 更適合一次性提供所有信息,然后等待其生成報告。
o1 模型的優缺點
1. **優點:** o1 擅長一次性處理大量數據,例如代碼文件或數據庫架構;減少幻覺,在醫療診斷和解釋復雜概念方面表現出色;能夠對生成結果進行評估。
2. **缺點:** 不擅長以特定風格寫作;不能構建整個應用程序,只能完成單個文件或功能的構建;響應速度較慢,需要較長的等待時間。
o1 模型的未來應用
1. 由于其高延遲特性,o1 更適合那些能夠容忍較長等待時間的應用場景,例如后臺任務處理。
2. o1 的獨特之處在于其“報告生成器”的特性,這將使其在一些特定領域具有獨特的優勢。
3. 未來 o1 模型的實際應用將取決于開發者如何根據其特性進行產品設計。
聯系作者
文章來源:機器之心
作者微信:
作者簡介:專業的人工智能媒體和產業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