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浪潮,如何自處
原標題:在上萬公里的旅行中,我撞破了楚門的世界
文章來源:愛范兒
內容字數:8631字
算法與自我:一場兩千公里的公路旅行思考
本文作者通過五年間萬公里公路旅行的經歷,探討了算法時代下個人選擇與自我認知的問題。文章以文字和圖像為媒介,將個人的體驗與對算法的思考交織在一起,最終得出“將算法作為工具,而非被工具奴役”的結論。
1. 巫山:算法的失效與人情味的回歸
在長江三峽的巫山,作者發現手機地圖的平面化信息無法真實反映依山而建城市的實際空間,而美食攻略的推薦也難以捕捉到當地地道小吃的味道。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當地居民口口相傳的信息,以及無招牌小面館里散發出的樸實人情味,讓作者體驗到一種算法無法提供的確定性和溫暖。這部分內容主要體現了算法信息與現實體驗的差異,以及人際交流的重要性。
2. 老船:慢下來的節奏與傳統的延續
在巫山到奉節的渡輪上,作者遇到了一對經營老船的夫妻,他們的生活節奏緩慢而平靜,與追逐信息速度的現代社會形成鮮明對比。老船的生意因高鐵的開通而減少,但依然為沿江村民提供服務。作者指出,算法的世界中,許多信息難以獲取,而傳統的、口耳相傳的方式依然存在并發揮作用。
3. 青海:算法的輔助與個人意志的堅持
在甘肅到西寧的旅程中,作者體驗了智能駕駛帶來的便利,同時也感受到了對駕駛樂趣的追求與對算法的依賴之間的矛盾。在柴達木盆地,作者因專注于駕駛而錯過了沿途的風景,這讓他思考算法的意義。在冷湖鎮,作者利用算法推薦的相機功能拍攝了星空照片,并最終在回程時,選擇使用智能駕駛輔助駕駛,將注意力放在欣賞沿途景色上。
4. 算法與自我的平衡
最終,作者總結道:算法是強大的工具,但不能被其奴役。在巫山,我們可以選擇跳出算法的框架,尋找真實的答案;在青海,我們可以利用算法提高效率,將注意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文章強調了個人意志的重要性,即使在算法時代,我們仍然擁有自我選擇和掌控人生的權利,關鍵在于將算法作為工具,而非被其控制。
5. 總結
文章通過具體的旅行經歷,生動地展現了算法時代下個人與技術的復雜關系,并倡導一種理性、平衡的視角看待算法,既要利用其便利,也要保持思考和自主選擇的能力,最終實現人與技術的和諧共處。
聯系作者
文章來源:愛范兒
作者微信:
作者簡介:關注明日產品的數字潮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