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什么叫做學問好?就是文章發得少!
文章來源:人工智能學家
內容字數:13785字
關于學問與學術研究的思考
本文探討了學問研究的多種視角,以及如何在時代風氣和體制約束下保持學術性。
1. 學問研究的多種理解
作者認為,對學問的理解決定了研究方向和成果。理解為服務社會現實,則古為今用的研究才被重視;理解為解釋歷史和尋找規律,則偏窄的研究會被視為小趣味;理解為追求思想、理論和規律,則單純的考據會被批評為“考證至上主義”。不同學者對學問的理解差異巨大,例如,有人推崇“遠求海外珍藏本”,有人則主張“讀已見書”;有人強調“新材料”與“新問題”,有人則提倡“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這些觀點看似矛盾,實則體現了學術研究的多元性和復雜性。
2. 考據與義理的結合
作者以戴震和陳寅恪為例,闡述了考據與義理結合的重要性。戴震通過訓詁考據,批判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陳寅恪看似瑣碎的研究(例如楊玉環的之身),實則關涉到李唐王室的血統、習俗和文化問題。然而,考據與義理的完美結合并非易事,是極高的學術追求。
3. 學術研究的性和功利性
作者指出,學術研究應具備性,不應過度追求社會功用。急功近利、追名逐利與學術研究的本質相悖。真正的學者應擁有悠游容與的閑心、非功利的素心和對美的鑒賞力。作者以項楚教授為例,說明即使是埋頭于看似瑣碎的校注工作,也能在不經意間為國家爭光。
4. 學術研究的標準與現狀
作者認為,好的學問需要智慧、靈性、識見、個性、廣博的閱讀和勤奮的努力。當前學術界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學術生產的模式化和規模化,導致學術質量下滑;“好讀書不求勝解”變成“不讀書好求勝解”,學者急于求成,忽視學術積累。作者引用程千帆先生的觀點,指出前輩學者重視學術積累,不以發表論文為目的,這與當今學術界的浮躁之風形成鮮明對比。
5. 對學術評價機制的建議
作者批評了當前量化考評機制的弊端,建議學術管理部門可以嘗試反向量化管理,限制學者發表文章的數量,以提高學術質量。
總而言之,文章呼吁學者應保持學術性,重視學術積累,避免急功近利,追求高質量的學術研究,并對當前學術評價機制提出了改進建議。 文章強調學術研究的價值在于其本身,而非僅僅在于其社會功用。
聯系作者
文章來源:人工智能學家
作者微信:
作者簡介:致力成為權威的人工智能科技媒體和前沿科技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