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性的土壤上重建巴別塔。
原標題:DeepSeek,成了文科生的意難平
文章來源:特工宇宙
內容字數:7521字
人工智能與藝術創作:一場關于“形”與“魂”的對話
科幻作家劉慈欣的短篇小說《詩云》中,高等文明試圖用強大的量子計算機生成所有可能的詩歌,卻最終無法理解詩歌的靈魂。如今,隨著DeepSeek等AI寫作工具的興起,這場關于技術與藝術的辯論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DeepSeek:令人驚艷的仿古創作能力
DeepSeek在仿古創作方面展現出令人驚嘆的能力。它可以精準模仿蘇軾、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語言風格,創作出極具歷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蘊的作品。例如,其生成的《念奴嬌·寄千年后解吾文者》被蘇軾研究專家評價為“驚著了”,《答伯約書》中“漢家魂魄,不在輿圖廣狹,而在悲歌不絕”等句子,更是體現了AI對歷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DeepSeek還能將古典意象與科幻元素巧妙結合,在《三體》主題詩中,“亂云飛渡永夜”、“面壁者謊,執劍人淚”等意象既符合原著精神,又賦予了詩意表達。
AI創作的局限性:冰冷技術與溫暖人性的差距
然而,DeepSeek也并非完美無缺。盡管其在語言韻律、知識儲備等方面表現出色,但它仍然缺乏人類創作者的情感內核。它難以復現《祭侄文稿》中“磕磕巴巴的運筆”所承載的悲慟,也無法捕捉《項脊軒志》“兒寒乎?欲食乎?”中那種生活化的細節和真摯情感。AI生成的文本有時會顯得過于追求形式的完美,反而丟失了作品的靈魂。過度使用華麗辭藻,以及意象的重復和套路化,都暴露出AI創作的局限性,它難以突破既有數據邊界,創造出真正具有顛覆性和原創性的作品。
AI與人類創作者:合作共贏的未來
DeepSeek就像莊子寓言中的“護手霜”,其作用取決于使用者如何運用。對于文學愛好者而言,它可以成為激發靈感、拓展創作思路的工具;對于專業作家而言,它可以輔助進行資料搜集、潤色文稿等工作。與其擔憂AI取代人類創作者,不如思考如何與AI合作,實現優勢互補。未來,AI與人類共同創作的作品或許將成為主流,這將是技術與藝術融合的全新篇章。
一個文學愛好者的體驗:超越技術,感受共鳴
一位知乎用戶@江離的經歷,生動地展現了AI創作的魅力與局限。他利用DeepSeek創作了一系列令人驚艷的作品,并從中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創作樂趣。他認為,DeepSeek并非簡單的技術工具,而是一個可以激發靈感、帶來全新創作體驗的伙伴。但他同時也強調,AI的創作始終無法完全取代人類的情感和體驗,真正的藝術創作,需要人類的智慧、情感和對生活的獨特觀察。
結語:重建巴別塔
AI的出現,引發了人們對未來藝術創作的思考。如同《詩云》中神族最終的頓悟,技術可以復現藝術的“形”,卻無法復制其“魂”。DeepSeek等AI工具的出現,并非藝術的終結,而是新的開始。在人性的土壤上,我們或許可以重建一座新的巴別塔,讓人工智能與人類智慧共同創造出更加輝煌燦爛的藝術未來。
聯系作者
文章來源:特工宇宙
作者微信:
作者簡介:Agent Universe,專注于智能體的AI科技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