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硅谷AI新星聊了一圈后,我們發現了中美創業的不同,以及突圍點
2025,中國創業者如何在海外拿融資?
原標題:跟硅谷AI新星聊了一圈后,我們發現了中美創業的不同,以及突圍點
文章來源:Founder Park
內容字數:17391字
中美AI創業者差異與中國團隊全球化突圍路徑
本文總結了錦秋基金在硅谷舉辦的“Scale With AI”活動以及后續線上交流的要點,探討了中美AI創業者在技術、商業模式和融資環境上的差異,并分析了中國創業團隊的優勢及全球化突圍路徑。
硅谷之行的新發現
參與者在硅谷之行中感受到了美國物價上漲、多元文化氛圍以及AI技術發展趨勢。無人駕駛出租車的成熟應用令人印象深刻。在技術方面,預訓練模型的邊際收益遞減,高質量數據和強化學習成為新的關注點;視頻模型技術路線尚未收斂;具身智能仍處于早期階段。此外,大廠正轉向更扁平化、更敏捷的組織模式。
中美AI創業者差異
中國創業者在用戶體驗設計、用戶運營和增長方面更具優勢,這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積累的經驗。技術差距正在縮小,但中美在To B和To C領域的側重點不同,美國To B市場更成熟,中國To C市場更具活力。中國團隊更注重商業化落地和快速迭代,而美國團隊更關注前沿技術探索和長期研究。
具身智能與Agent實踐路徑的異同
硅谷更關注“Vertical Agent”,注重工作流自動化;中國則更注重從具體場景和行業需求出發,發揮產業鏈優勢,從硬件本體切入,先實現商業化再進行模型訓練。中美在具身智能研究重心和應用路徑上存在差異,美國更注重硬件和“世界模型”構建,中國更注重應用落地和快速迭代。
AI-Native產品的定義和團隊變化
AI-Native產品核心體驗圍繞生成式AI構建,AI占比高,人只在關鍵節點介入。AI原生應用會是未來的重點方向。AI可能導致團隊規模縮小,但并非所有崗位都能被替代,需要根據行業和商業模式具體分析。AI與真人服務大概率會并行存在。
從“Copy to China”到“Born for Global”
中國AI創業者正從“Copy to China”模式轉向“Born for Global”。海外創業需根據目標市場選擇團隊建設策略,核心研發和生產可以放在國內,降低成本并利用國內成熟的體系。海外融資策略方面,建議先在國內或華人基金融資,再利用數據證明價值,吸引海外投資。
總而言之,中國AI創業者憑借其在用戶體驗、商業化落地和快速迭代方面的優勢,具備在全球市場競爭的潛力。抓住AI-Native的機遇,合理規劃團隊和融資策略,中國創業者必將在這場AI產業中脫穎而出。
聯系作者
文章來源:Founder Park
作者微信:
作者簡介:來自極客公園,專注與科技創業者聊「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