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重新認識“人性”?《科學》新發現:老鼠也有“救人”本能!
文章來源:人工智能學家
內容字數:11510字
小鼠的利他行為:挑戰對“人性”的理解
本文探討了近期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兩篇論文,以及一篇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上的論文,這些論文通過對小鼠行為的觀察和實驗,揭示了小鼠存在利他行為,甚至會對失去意識的同伴進行類似“急救”的行為。這一發現挑戰了我們對“人性”以及利他行為的起源的傳統認知。
1. 小鼠的“急救”行為
研究人員發現,當小鼠同伴因失去意識后,其他小鼠會主動采取一系列行動進行“急救”,包括舔舐同伴的面部和口腔,甚至會將同伴的舌頭拉出來,清除口腔異物。這些行為與人類的急救措施驚人地相似,而且確實能夠幫助同伴更快地蘇醒。此類行為并非偶然,而是發生在同伴長時間沒有反應,并且與熟悉的同伴之間。
2. 神經機制的探索
兩篇《科學》論文分別揭示了小鼠利他行為背后的神經機制。一篇論文指出,下丘腦室旁核中釋放催產素的神經元在決定是否幫助同伴時起著關鍵作用。催產素與社交行為、壓力和疼痛調節有關,暗示小鼠的“急救”行為可能與其大腦中參與社交行為的神經網絡有關。另一篇論文則發現,內側杏仁核對小鼠的利他行為至關重要,并且在同伴無意識和應激清醒兩種情況下,內側杏仁核的神經活動模式不同,表明針對同伴失去意識的“急救”行為有其獨特的神經機制。
3. 行為的本能性與進化意義
研究發現,小鼠的“急救”行為在雌雄小鼠中均存在,并且在幼鼠中就會自發出現,這表明該行為很可能是一種本能,而非后天學習的結果。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種行為可能增強了群體的生存能力。
4. 對“人性”的重新思考
過去,人們常常將利他行為視為“人性”的體現,而見死不救則被視為“人性”的缺失。然而,小鼠的利他行為表明,這種行為可能并非人類獨有,而是在動物界中廣泛存在的一種本能。這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人性”的定義,以及利他行為在進化中的作用。
5. 其他動物的利他行為
除了小鼠,科學家還在大象、黑猩猩和海豚等群居哺乳動物中觀察到過類似的救助同伴的行為,進一步支持了利他行為在動物界普遍存在的觀點。 這些觀察結果與小鼠實驗結果相互印證,共同拓展了我們對動物社會行為的理解。
6. 未來研究方向
這些研究為未來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例如深入研究利他行為的神經機制、遺傳基礎以及在不同物種中的普遍性,這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動物的社會行為,并對人類自身的行為和社會結構有更深入的認識。
聯系作者
文章來源:人工智能學家
作者微信:
作者簡介:致力成為權威的人工智能科技媒體和前沿科技研究機構

粵公網安備 4401150200113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