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環」的聽眾應該知道,我一直致力于在傳遞「大廠并非唯一的成長路徑和生活方式」這個理念,也做了多期「非大廠敘事」的播客。
非大廠的敘事中,很多人選擇嘗試的,是內容創作和個人品牌。而這個選擇上的困惑,我發現更多朋友不是來自具體寫作的能力和內容的缺失,反而是缺少對內容和品牌的認知。
很多人對個人品牌懷有敵意,認為做個人品牌就是網紅,網紅都是調性不高、一些只想成名的人。但實際上,品牌是互聯網給的新的契機,讓每個人都有撬杠桿的機會。
內容品牌是一種社會的通行證。我常舉的例子是,圍繞內容的個人品牌才是真正的 NFT(非同質化通行憑證),是不可篡改的去中心化存儲。
品牌是可以產生復利的,繼而能持續帶來有價值的回報。直接的,可能是一份很不錯的副業收入,真正為我們創造「睡后」收入;間接的,可能是工作機會、創業機會,在行業內和垂直人群的知名度。
所以無論你是希望有「睡后」收入,還是期待能建立個人在職場外的影響力,都值得把內容創作到個人品牌當成一條嘗試的路徑。
希望這本小冊子《內容即品牌:用內容創作,讓更多人喜歡你》,能幫大家解決以下問題:
1.理解流量并非品牌,持續的曝光未必積累品牌反而可能折損品牌。2.了解什么是品牌的差異化價值,怎樣才能確保差異化價值可以更長期和持續。3.了解內容是用戶的篩選器,也是品牌建設的燃料。知道如何選擇平臺、如何定位自己的內容,以及如何讓內容積累成品牌。4.探討如何通過內容建立品牌,并持續使其產生價值,包括商業化和收入,以及對我們生活和工作的間接受益。
這是一次公開「預售」,也是一次「社會化寫作」的嘗試。希望和你一起見證這本小書的誕生。
參與預售的創始讀者購買后可以永久閱讀,亦可在完善過程中,第一時間看到內容的更新。同時我們也準備了社群和諸位探討并聽取反饋,待付梓印刷后還可獲得簽名實體書等(更多權益在文末)。
| 從非大廠敘事開始聊起
非大廠敘事一直是我在播客和公眾號里致力于向大家傳遞的。
在經濟形勢和新的監管大環境下,大廠已經不再是理想主義和創新的土地,反而在組織迅速壯大、協作迅速復雜的情況下,變成早期互聯網人最反感的大院。
身邊的很多朋友,都在尋求更有成長空間、更有度,以及更有價值感的事情做。這些事情可能沒那么宏大,但足夠我們個人的生存與生長。
這些事情里面,做內容創作自然就是試錯成本低、杠桿足夠高的一種路徑了。我在播客里聊過的許多嘉賓,很多是認識多年的朋友,他們面向不同的用戶群體,用不同的內容形式建立起了有效的個人品牌或者組織品牌。
像從風控圖文內容轉型泛知識頭部 up 主的半佛(三五環No1、No28、No41)、從游戲主播轉型視頻創意工作室的起小點(三五環No2)、用直播間內容打造了知名廠牌交個朋友的黃賀(三五環No45、No88)、喜劇演員搭建播客品牌的呂東和 StormXu(三五環No47、No56)、持續傳遞投資理念和心得并過渡到產品和播客的孟巖(三五環No68)、在內容品牌基礎上做消費品牌創業的志偉和 Koji(三五環No.93),等等。(可以在小宇宙、喜馬拉雅、蘋果播客、網易云音樂、Spotify 等平臺搜索收聽)
對他們的觀察和思考,讓我對做內容,以及從內容如何打造個人或組織品牌,有了一些認知和理解。當然,也包括我自己從知乎開始做內容創作,到如今的公眾號,乃至播客三五環和半拿鐵的大量個人經驗。
跟朋友時,他們說有很多想法很有趣,不如把這些資料整理一下,對他人肯定會有幫助有啟發。這就是這本小冊子的起源。
| 懂流量不見得懂品牌
這本小冊子最首先要扭正的,就是很多朋友對個人品牌/組織品牌的誤區,以為有流量,即有品牌。其實不然。
過去在淘寶商家側做產品時,就對一件事頗為疑惑:商家為什么對店鋪里的私域公域格外敏感?為什么對平臺提供的會員和社群解決方案并無太大興趣?后來漸漸摸清了其中原委,那就是電商的哈姆雷特之問——用戶到底是平臺的,還是商家的?
別看有的店鋪有了幾萬的訂閱粉絲,這些訂閱粉絲可不會因為店鋪上了什么新品就踴躍購買。這些粉絲對店鋪的訂閱,不如在首頁,平臺推的一條信息流廣告,帶來的轉化高。而對比看,有的店鋪自己運營了一些微信群,別看只有幾十幾百人,在活躍的情況下,有時轉化率高得離譜。
這就是數量不等于質量的原理。手電筒 APP 和微信的用戶量都是 10 億,這 10 億是一個概念嗎?
說回品牌,個人的品牌并不只是簡單讓人知道你。舉個極端點兒的例子,你是全市高考第一個走出考場的學生,你的名字上了電視臺,所有關注高考的學生和家長都聽說過你了,然后呢?下個月他們就都忘記你了。
換個情況,你是全市高考第一個考入清華的學生,同樣上了電視臺、被人熟知,這時你就是有一定品牌的。你可以做家教,你可以出書,你可以分享高考心得,別人是認可你的。
「認可」才是個人品牌成立的底層邏輯。別人只是知道你,但并不產生認可、不產生信任,你是做不到有品牌的,充其量是有流量。這些流量,可能不會有多少價值。用比較「增長黑客」的話術說,就是你有了很多 LTV 極低的關注者,跟沒有一樣。
沒有這樣基礎的認知,很可能會在追求流量的路上反復橫跳、去找所謂的紅利、追求短期價值,最終成為平臺的佃農、成為流量的附庸。
|品牌帶來的巨大杠桿
很多人對個人品牌懷有敵意,認為做個人品牌就是網紅,網紅都是調性不高、一些只想成名的人。但實際上,品牌是互聯網給的新的契機,讓每個人都有撬杠桿的機會。
Naval Ravikant 在《納瓦爾寶典》里反復提到的杠桿理念,指的是通過低成本(尤其低邊際成本)的方式將自己的價值最大化。我們每個人的品牌就是加杠桿的一種方式。它并不是在創造價值,而是放大價值。杠桿是什么?就是通過互聯網可傳播的內容。
未必是單純想要做所謂「自媒體」的朋友,只要想要與社會產生更多連接的朋友,在網上創作內容,就是在制造機會和可能性的過程。
別人通過內容認識你,可能成為你的朋友、合作伙伴甚至是戀人。通過內容,能夠低成本地與你交流,了解你是怎樣的人。這是直接與社會連接的方式,那些高級運營專家或者 P8 的 title,說到底還是公司賦予的標簽,你只能通過公司與外界連接。
內容品牌是一種社會的通行證。我常舉的例子是,圍繞內容的個人品牌才是真正的 NFT(非同質化通行憑證),是不可篡改的去中心化存儲,你在不同人心里留下的印象,構成了對你的不同又相似的描述。這是安全又可靠的存儲方式。反而如果你在很封閉的環境(例如大廠的部門)中,依賴的唯一評價就源于你的老板,是很不可靠的。
品牌建設后的另一些好處,就不必多言了。品牌是可以產生復利的,繼而能持續帶來有價值的回報。直接的,可能是一份很不錯的副業收入,真正為我們創造「睡后」收入;間接的,可能是工作機會、創業機會,在行業內和垂直人群的知名度。它們都能成為我們存活于世很重要的資源。不同于開除就一切歸零,這才是屬于我們個人的,真正的資產。
|內容即品牌
這本小冊子,將會解答內容如何到品牌的方方面面,從底層的邏輯,講到不同平臺的差異。中間也不僅是我自己的案例,也會插入大量我觀察到、近距離接觸到的案例。
我會認為,內容品牌和內容創作應該是如今人人都需要了解的。就像過去會寫簡歷是一項技能,未來,在網絡上有自己的聲音乃至品牌,也是一項重要的技能。這可能是我覺得這本小冊子會幫到大家的前提吧。
最后,還是要囑咐幾句。這本小書,并不會探討以下話題:
– 如何照葫蘆畫瓢成名(我不會教,也沒人能教我們);
– 如何寫作(會提到內容創作的思維,但并不會手把手教寫作);
– 如何立人設(人設是立不住的,個人品牌只是放大器)。
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 15 分鐘。希望這本小冊子能聊清楚,怎么把這? 15 分鐘延續下去。
封面效果圖
內容大綱
小冊整體目錄如下,內容正在連載中(目前為每周一篇的速度),目前已經完成部分章節可以搶先閱讀,全部內容預計在 2023 年 2 月完成。

成為小冊的創始讀者
這本小冊子,將會在「小報童」上進行連載,直到付梓出版,創始讀者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見證這本小冊的誕生。
所以今天的預售,是希望能招募到一些創始讀者。
不但購買后可終身閱讀,也能提前看到內容并進行反饋;還能一起在這本書的創始讀者群探討案例并分享資料;更可以參與幾次嘉賓邀請的主題直播并有讀者專屬提問環節。具體權益如下:
當然這本小冊子只是探討內容與品牌的一次嘗試,只是起點。真正的內容創作,總是在下筆千言后;真正的品牌建立,總是在日久生情后。
唯愿這本小冊子能成為漫漫長路上的路牌和地標,能讓諸位少走一些彎路。
數據統計
數據評估
本站OpenI提供的內容即品牌都來源于網絡,不保證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對于該外部鏈接的指向,不由OpenI實際控制,在2023年 5月 13日 下午5:07收錄時,該網頁上的內容,都屬于合規合法,后期網頁的內容如出現違規,可以直接聯系網站管理員進行刪除,OpenI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