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動態歡迎閱讀
原標題:馮·諾依曼的遺產:尋找人工生命的理論根源
關鍵字:自動機,理論,邏輯,計算機,數學
文章來源:人工智能學家
內容字數:0字
內容摘要:
導語現在的人工智能研究如火如荼。然而,盡管像大語言模型這樣的人工智能系統早已經秒類智慧,但它卻是冷冰冰、無生命的機器,因為它缺少一顆熱血沸騰的“心”。當我們看到小蟲子沿著崎嶇的路面爬向食物,我們知道它是活的,因為它可以憑借它自己的“心意”,而移動到它想去的方向。它們之間的差距究竟是什么?
人工生命是回答這些問題的計算機科學分支。盡管自從九十年代之后,人工生命才逐漸發展起來,成為于人工智能的科學領域,但它的理論根源卻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那個時候,一個偉大的數學家兼發明家馮·諾依曼正在思考如何制造可以復制自身的機器。一個機器僅憑自己而復制自身看起來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意味著它要將自己所有的狀態都描述成代碼,當然這就包含了這段代碼本身,無窮的自嵌套會很快陷入邏輯的死循環。然而,巧妙地是,憑借著著名的自指技巧“蒯恩”(以美國著名哲學家蒯恩而命名),馮·諾依曼完成了自器的設計藍圖,找到了“機器之心”。更重要的是,馮·諾依曼研究這個自器的核心目的并不在于生命自復制這個問題本身,而是希望尋找出一條途徑,能夠讓機器一勞永逸地“抵抗熵增”,不斷朝越來越復雜的方向進化,而這一方法
原文鏈接:馮·諾依曼的遺產:尋找人工生命的理論根源
聯系作者
文章來源:人工智能學家
作者微信:
作者簡介:
? 版權聲明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相關文章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