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計算創世紀:生命即代碼,代碼即生命,自然如斯,技術亦然
文章來源:人工智能學家
內容字數:50576字
科技世代:生命即代碼,代碼即生命
本文探討了生命與計算的深刻聯系,認為生命本質上是計算過程,并通過模擬實驗驗證了這一觀點。文章由Blaise Agüera y Arcas撰寫,發表于2024年8月19日。
1. 生命起源:無生源論與共生
文章首先回顧了生命起源的爭論,介紹了“RNA世界”和“代謝優先”兩種理論。作者強調,生命起源并非單一,而是多個簡單復制實體通過共生,逐步演化成更復雜系統的過程。真核細胞的形成以及多細胞生命的出現都是共生的例證,這與達爾文漸進式進化論有所不同,突顯了重大進化轉變的跳躍性。
2. 計算的本質:圖靈機與馮·諾依曼架構
文章指出,對生命現象的理解受益于計算機科學。圖靈機理論奠定了通用計算的基礎,而馮·諾依曼架構則將理論轉化為現實。作者解釋了通用圖靈機的核心要素:指令改變環境,并具備條件分支能力。這為理解生命與計算的聯系提供了理論框架。
3. 功能主義:功能而非機制
文章強調,大腦和計算機都由其功能而非機制定義。通過神經元替換的思維實驗,作者說明功能的重要性。DNA作為“程序”的觀點并非比喻,而是事實。圖靈測試的意義在于,當程序功能上與人類智能無異時,即可認為其具有智能。
4. 自我復制:馮·諾依曼的預見
馮·諾依曼設想了一種由標準化部件組成的自器,這與生物體繁殖的機制相符。他提出“機器A”(執行指令)和“機器B”(復制指令)的概念,這與DNA、DNA聚合酶和核糖體的功能對應,預見了生命自我復制的機制。
5. 生命與計算的等價性
文章指出,生物計算和數字計算存在差異,但本質上都是計算。生物計算具有隨機性、大規模并行性和微妙的反饋效應,這使得人工推理生物計算非常困難。然而,圖靈的通用計算理論表明,所有計算本質上是等價的,任何生物系統能計算的函數,圖靈機也能計算。
6. 人工生命:模擬實驗
作者及其團隊通過模擬實驗,利用Brain編程語言,在一個包含大量隨機代碼的“湯”中,模擬了生命自發出現的過程。實驗結果表明,在允許計算的環境中,具備噪聲源和足夠時間,生命(即自復制程序)會自發出現。這支持了生命依賴計算的觀點。
7. 熱力學與計算的統一
文章將熱力學與計算理論相結合,解釋了生命看似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現象。生命系統需要能量輸入,而計算過程本身就消耗能量,產生熱量。生命作為統計過程的可預測結果,而非神秘莫測的現象。
8. 復雜性:共生而非單純的達爾文選擇
模擬實驗現的復雜性并非單純的達爾文選擇結果,而是共生作用的結果。不完美的不斷組合,協同工作,產生比單獨更強大的,從而導致復雜性的指數級增長。
9. 生態系統:生命與技術的統一
文章總結道,生命是代碼,代碼是生命。生命在各個尺度上都是一個生態系統,技術與自然并非截然不同,而是生命演化的最新階段。技術系統也具備目的性,并以某種方式在復制和演化。人與技術的共生關系是人類最新的重大進化轉變。
聯系作者
文章來源:人工智能學家
作者微信:
作者簡介:致力成為權威的人工智能科技媒體和前沿科技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