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類的語言,而 3D 是自然的語言。」
原標題:李飛飛:語言之外,另一半的智能還有待實現
文章來源:機器之心
內容字數:16418字
李飛飛教授訪談:AI的未來,空間智能與人文關懷
近日,斯坦福大學教授李飛飛接受了硅谷著名投資人Reid Hoffman和Aria Finger的聯合播客專訪,探討了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其與人類的關系以及倫理治理等重要議題。以下是訪談核心內容的總結:
1. ImageNet的起源與數據驅動
ImageNet項目的靈感源于李飛飛在早期研究中遇到的模型過擬合問題。她意識到,與其專注于改進模型,不如將重點放在構建高質量的大型數據集上,用數據驅動模型的學習。這促成了ImageNet的誕生,為深度學習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 空間智能:解鎖智能的另一半
李飛飛認為,智能并非只有語言智能(說話的能力),還包括空間智能(做事的能力)。空間智能體現在對3D世界的理解和交互能力,它將打破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界限,帶來前所未有的技術變革。例如,通過AR眼鏡或手機應用指導人們更換輪胎,就是空間智能應用的例子。
3. 大語言模型與大世界模型的區別
李飛飛將大語言模型比作“說話”,而大世界模型則專注于“看和做事”。兩者處理的信息單元不同,大語言模型處理的是文字,大世界模型處理的是像素或體素,代表著不同的信息模態。“語言是人類的語言,而3D是自然的語言。”
4. 舊石器時代的情感、中世紀的制度與神一樣的技術
李飛飛引用愛德華·威爾遜的觀點,指出人類面臨“舊石器時代的情感、中世紀的制度和神一樣的技術”的矛盾。她認為,人類有能力利用先進技術改進制度,引導情感向善,實現更美好的未來。這需要尊重人類的主體能動性,以及人類對健康、生產力和社會認同的基本需求。
5. AI治理:關注應用層面,而非阻止上游開發
李飛飛主張,AI治理應關注應用層面的安全和倫理規范,而非阻止上游技術開發。她以汽車安全的發展為例,說明應在應用中設置護欄,而非禁止汽車的研發。同時,她強調正面AI生態系統的重要性,需要公共部門參與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
6. AI for All:讓AI惠及所有人
李飛飛創立的AI for All非營利組織致力于為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提供接觸AI的機會,推動AI的普及和公平發展,讓更多人參與到AI的開發和應用中。
7. AI在醫療保健領域的潛力
李飛飛對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充滿熱情,她認為AI可以優化醫療服務的各個環節,例如通過智能攝像頭技術輔助醫護人員,提高護理效率和質量。
8. 對AGI的理解
李飛飛認為,“AGI”的概念比較模糊,但她認為AI的最終目標是創造能夠思考并幫助人類做出決策的機器,這與AGI的初衷是一致的。
9. 人際互動的價值
李飛飛分享了自己與數學老師的故事,強調人際互動在教育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并認為AI應該服務于人與人之間的積極互動,而非取代它們。
10. 未來展望
李飛飛希望未來15年能看到全球知識、福祉和生產力的整體提升,并強調技術進步的紅利必須共享,讓AI真正惠及每一個人。
聯系作者
文章來源:機器之心
作者微信:
作者簡介:專業的人工智能媒體和產業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