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Nature重磅文章: 為什么 100 年后物理學家仍然不理解量子理論!
文章來源:人工智能學家
內容字數:17202字
量子力學的百年未解之謎:一座建在沙灘上的美麗城堡?
本文探討了量子力學百年發展歷程中,其成功應用與理論基礎的矛盾性。量子力學作為現代物理學中最成功、最重要的理論,解釋了從激光到希格斯玻色子的諸多現象,然而其背后的原理卻讓物理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
1. 量子理論的誕生與核心矛盾
量子理論的誕生可追溯至1900年普朗克和1905年愛因斯坦的工作,他們首次揭示了光的量子特性。1925年,海森堡提出了量子力學的完整版本,隨后薛定諤也提出了該理論的表述。量子力學的獨特之處在于,描述物理系統的方式與觀察時看到的方式截然不同,需要引入“測量”或“觀察”等特殊過程,而這正是其核心矛盾所在。物理學界至今未就其原因及含義達成。
2. 經典物理學與量子力學的差異
經典物理學遵循一定的模式:系統由狀態描述,方程決定其演變。然而,量子力學打破了這一模式。在經典物理學中,粒子在任何時刻都有確定的位置和動量,而在量子力學中,這些量在測量之前通常不存在,僅在測量時才能被觀察到。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生動地體現了這種差異。
3. 愛因斯坦與玻爾的世紀之爭:現實主義與認識論
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尤其關注局部性和現實主義。他認為量子糾纏似乎違背了狹義相對論,因為信息傳播速度似乎超過了光速。 這與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爭論。愛因斯坦堅持現實主義,認為理論應描述物理現實本身;而玻爾則更注重預測測量結果,代表了認識論的解釋。
4. 量子力學的多種詮釋
為了解釋量子力學的奇特之處,涌現出了多種詮釋,主要分為本體論和認識論兩大類。本體論方法認為量子態代表現實,例如導航波模型、多世界詮釋和客觀坍縮模型;認識論方法則強調量子態與觀察者、測量過程相關,例如哥本哈根詮釋、QBism和關系量子力學。這些詮釋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但目前尚無實驗能夠區分它們。
5. 量子場論的成功與挑戰
量子場論是現代粒子物理學的基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解釋了諸多現象,如夸克禁閉、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等。然而,它也面臨著挑戰,例如計算現的無窮大以及“自然性”問題。
6. 量子力學的應用與未來
盡管理論基礎存在爭議,量子力學在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例如量子化學、量子計量和傳感以及量子計算。技術進步有望促進對量子力學基礎的理解,但其核心問題仍然有待解決。
總而言之,量子力學是一座建立在令人驚嘆的實驗成功之上的美麗城堡,但其基礎仍然存在許多未解之謎,這有待于未來的研究來解答。 量子力學理論的持續發展和應用,將繼續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并深刻改變我們的世界。
聯系作者
文章來源:人工智能學家
作者微信:
作者簡介:致力成為權威的人工智能科技媒體和前沿科技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