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政策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催化劑”。
原標題:陷入DeepSeek反思潮,不如把產業政策用在刀刃上|甲子光年
文章來源:甲子光年
內容字數:12037字
DeepSeek引發的產業政策反思與海淀區的應對
文章以DeepSeek的成功為引子,探討了產業政策在科技發展中的作用,并以海淀區為例,分析了其如何通過制定精準的產業政策來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DeepSeek的成功與產業政策的誤讀
DeepSeek的成功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一些觀點認為DeepSeek的成功并非產業政策主導的結果,從而質疑產業政策的作用。文章認為這是一種誤讀,將DeepSeek比作“天才”,其成功不能否定其他學生的培養方式(即其他地區的產業政策)。另一些觀點則認為DeepSeek的成功離不開當地產業政策,并反思自身政策力度。文章指出,問題并非政策投入不足,而是政策使用效率不高,未能精準施策。
海淀區人工智能產業政策的五大重點
海淀區發布的《措施》包含十條具體措施,涵蓋技術、算力、數據、平臺、場景、應用、人才、孵化、金融、合作等方面。文章重點分析了五大重點內容:
加快顛覆性技術創新布局
海淀區政策聚焦人工智能,尤其鼓勵探索大模型新型基礎架構和類腦智能等新路徑,并提供千萬元級別的資金支持,遠超其他地區。
強化人工智能算力高效供給
政策強調算力高效供給,每年投入上億元規模的算力補貼,鼓勵使用國產算力,并計劃進一步優化算力資源配置。
高質量數據集建設與應用
政策強調重點領域(行業數據、真實世界數據)和新興方向(合成數據、思維鏈數據)的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并支持建設人工智能高端數據標注示范基地。
產業共性技術平臺與專業開源社區
政策支持建設國家級人工智能芯片評測平臺、大模型評測平臺等,并鼓勵專業化開源社區發展,旨在提高效率,降低風險。
應用場景與應用生態構建
政策鼓勵建設大模型行業實驗室,促進AI應用落地,并通過發放模型券等方式鼓勵應用。
產業政策的意義與平衡
文章回顧了林毅夫和張維迎關于產業政策的經典辯論,指出產業的強大需要、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各方共同努力。產業政策應在“精準規劃”與“靈活容錯”間取得平衡,既要支持必然性的成功路徑,也要為偶然性創新創造條件,最終實現科技成功的“必然性大于偶然性”。
總結
海淀區的《措施》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了值得借鑒的案例,其成功之處在于精準的政策規劃和對創新活力的釋放。DeepSeek的成功以及各地對產業政策的反思,都凸顯了產業政策在科技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它應作為“加速器”而非“路線圖”,促進科技產業的健康發展。
聯系作者
文章來源:甲子光年
作者微信:
作者簡介:甲子光年是一家科技智庫,包含智庫、社群、企業服務版塊,立足中國科技創新前沿陣地,動態跟蹤頭部科技企業發展和傳統產業技術升級案例,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安全、大健康等科技創新在產業中的應用與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