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Transformer到DeepSeek-R1
原標題:大模型進化史:從Transformer到DeepSeek-R1的AI變革之路
文章來源:人工智能學家
內容字數:17367字
大語言模型的性發展:從Transformer到DeepSeek-R1
本文回顧了大語言模型(LLM)的快速發展歷程,從2017年的Transformer架構到2025年DeepSeek-R1的出現,展現了人工智能領域的巨大變革。
1. 語言模型及自回歸特性
語言模型旨在處理、理解和生成類似人類語言的內容。大多數LLM采用自回歸方式,根據前面的詞元預測下一個詞元的概率分布,從而生成文本。解碼算法,如貪心搜索或隨機采樣,決定下一個輸出詞元。
2. Transformer架構的性意義 (2017)
Transformer架構通過自注意力機制解決了RNN和LSTM在處理長距離依賴和并行計算方面的不足,為現代LLM奠定了基礎。其關鍵創新包括自注意力機制、多頭注意力、前饋網絡、層歸一化和位置編碼。
3. 預訓練Transformer模型時代 (2018-2020)
BERT和GPT模型家族的興起,展示了大規模預訓練和微調的強大力量。BERT采用雙向訓練方法,提高了上下文理解能力;GPT系列專注于生成能力,GPT-3的1750億參數標志著模型規模的突破。
4. 訓練后對齊:解決“幻覺”問題 (2021-2022)
為了解決LLM生成的文本與事實相矛盾的問題(“幻覺”),監督微調(SFT)和人類反饋強化學習(RLHF)技術被開發出來。SFT通過高質量的輸入-輸出對訓練模型,而RLHF則通過人類對模型輸出進行排名來訓練獎勵模型,引導模型生成更符合人類期望的輸出。ChatGPT的出現,標志著對話式AI的新時代。
5. 多模態模型的興起 (2023-2024)
GPT-4V和GPT-4o等多模態LLM將文本、圖像、音頻和視頻整合到統一系統中,實現了更豐富的交互和更復雜的問題解決。
6. 開源和開放權重模型的普及 (2023-2024)
開源和開放權重模型的出現,使得先進的AI技術得以更廣泛地應用,促進了社區驅動的創新,縮小了閉源模型與開放權重模型之間的差距。
7. 推理模型:系統2思維的崛起 (2024)
OpenAI-o1系列模型通過思維鏈(CoT)增強了推理能力,在復雜問題解決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展現了將生成能力和推理能力相結合的潛力。
8. 高性價比推理模型:DeepSeek-R1 (2025)
DeepSeek-R1及其前身DeepSeek-V3,通過混合專家架構和強化學習技術,實現了高性能推理,同時大幅降低了訓練和推理成本。DeepSeek-R1的出現挑戰了人工智能領域的現有格局,促進了更廣泛的AI應用和創新。
結論
大語言模型的快速發展,得益于Transformer架構、大規模預訓練、訓練后對齊技術以及高性價比模型的出現。DeepSeek-R1等模型的出現,標志著人工智能邁向更具包容性和影響力的未來。
聯系作者
文章來源:人工智能學家
作者微信:
作者簡介:致力成為權威的人工智能科技媒體和前沿科技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