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和供應商間的陽謀與斡旋。

原標題:智駕潛規則:自研的招牌和隱身的供應商|甲子光年
文章來源:甲子光年
內容字數:9475字
中國汽車智駕市場的“陽謀”與“博弈”
2025年,智能駕駛(智駕)成為中國汽車行業的核心戰場。比亞迪、長安等車企紛紛推出搭載智駕功能的低價車型,引發了“智駕平權”的熱潮。然而,這場熱潮的背后,隱藏著車企與智駕供應商之間的復雜博弈。
1. “假自研”與“真采購”:車企的策略
許多車企,包括比亞迪、長安、寶駿,甚至小鵬,都推出了搭載低成本智駕系統的車型,價格下探至10萬元甚至更低。然而,這些智駕系統多為第三方供應商提供,如Momenta、大疆車載、地平線等。車企往往對外宣稱“自研”或“聯合開發”,掩蓋了供應商的貢獻,這是一種選擇性宣傳,創造了車企、供應商和消費者三贏的局面。
2. 行業潛規則:沉默的供應商
智駕供應商通常默許車企的“自研”宣傳,原因在于:1. 車企追求彰顯技術實力;2. 避免消費者對不同車型使用相同供應商方案產生錯覺;3. 只要車企在系統部署或軟件控制策略上稍作修改,就能將其定義為“聯合開發”或“自研”。當然,華為等實力強大的供應商則會主動宣傳其智駕系統,以提升自身品牌價值。
3. 車企選擇外采的底層邏輯:成本與時間
車企大量采購第三方智駕方案主要基于兩點:1. 大多數車企,特別是傳統車企,自研智駕能力不足,且自研周期長,難以快速適應市場競爭。2. 第三方智駕方案成本大幅降低,尤其是在國產芯片和純視覺算法的推動下,性價比極高,這使得車企自研的動力減弱。
4. 天平不穩,博弈繼續:供應商的挑戰與車企的自研之路
智駕供應商市場競爭激烈,既有頭部供應商如Momenta、華為,也有如地平線等芯片廠商直接提供智駕解決方案,競爭格局不斷演變。同時,車企也在加強對智駕供應商的控制,并積極推進自研智駕方案的落地。比亞迪、長安等車企已成立專門的智駕研發部門,并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實現自研方案的量產。這預示著,車企對智駕技術的掌控力將逐步增強,第三方智駕供應商的市場份額可能面臨一定程度的擠壓。
5. 未來展望:從“有沒有”到“好不好”
目前,智駕市場主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車企通過外采方案迅速搶占市場。但未來,隨著智駕技術的成熟和普及,“好不好”將成為新的競爭焦點。車企擁有了大量數據和技術積累后,自研智駕系統將具備更大的優勢,這將對第三方智駕供應商帶來新的挑戰。
聯系作者
文章來源:甲子光年
作者微信:
作者簡介:甲子光年是一家科技智庫,包含智庫、社群、企業服務版塊,立足中國科技創新前沿陣地,動態跟蹤頭部科技企業發展和傳統產業技術升級案例,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安全、大健康等科技創新在產業中的應用與落地。

粵公網安備 4401150200113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