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梁文鋒的話說:“我們不是在創業,而是在解答人類終極命題。”
原標題: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我們公司沒有KPI!
文章來源:臥龍說
內容字數:3114字
DeepSeek:顛覆式AI公司,用“失控”激發創新
在全球科技公司為KPI指標爭得頭破血流的當下,一家名為DeepSeek的中國AI公司卻另辟蹊徑,以其獨特的“無KPI、無層級、無任務分配”的管理模式,在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內,憑借顛覆性的大模型技術震驚了世界。其創始人梁文鋒先生大膽宣稱:“創新不是考核出來的,而是自下而上‘失控’生長的。” 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管理模式?它又是如何吸引頂尖人才,并創造技術奇跡的呢?
“失控”管理下的創新引擎
與大多數企業使用KPI量化員工價值的做法不同,DeepSeek選擇了一種近乎“反常識”的管理方式。梁文鋒先生認為,真正的創新需要盡可能少的干預,“我們交給員工重要的事,然后不干預他——讓他自己想辦法,自己試錯。” 這種“失控管理”的背后,是DeepSeek的三大核心邏輯:
只招“自燃型”人才
DeepSeek的團隊主要由應屆畢業生和畢業一兩年左右的研究員組成,招聘標準是“熱愛”而非“經驗”。梁文鋒先生相信,真正的頂尖人才能夠自我驅動,無需外力鞭策。
極度扁平的組織結構
公司內部沒有部門邊界,員工可以跨組組隊;管理者不設層級,其唯一職責是“發現潛力項目并調配資源”。梁文鋒先生本人至今仍堅持每天編寫代碼,被同事親切地稱為“極客老板”。
資源開放的文化
只要思路可行,任何員工都能調動上萬塊GPU算力。公司曾有一名新入職的年輕人,僅僅數月時間就晉升為技術負責人,這僅僅是因為他提出了一種突破性的架構設計。
傳統KPI的局限性:扼殺創新的元兇?
DeepSeek的成功,也反襯出傳統KPI管理模式在創新領域的局限性。正如任正非先生所言:“探索未來沒有KPI,因為連路怎么走都不知道。” 傳統KPI適用于流程化的大規模生產,但在科研領域,過度量化會導致短視,甚至扼殺創新。
KPI的悖論
如果OpenAI早期設定了“三年內商業化”的KPI,或許就不會有今天的ChatGPT。 KPI的過度強調,往往會犧牲長遠目標。
賽馬機制的代價
國內一些大廠慣用的“多團隊賽馬”機制,看似激勵競爭,實則容易分散資源、滋生內耗。DeepSeek選擇“集中火力攻一點”,將資源傾注于最可能突破的方向。
的熵增
梁文鋒先生認為,“復雜化是熵增的必然”。DeepSeek通過蜂窩狀的自組織網絡,將管理成本降至極限,從而將90%的精力聚焦在技術本身。
DeepSeek的成功秘訣:技術突破與人才戰略
DeepSeek的成功并非偶然,其技術突破和獨特的人才戰略是關鍵因素:
技術顛覆
DeepSeek的R1-Zero模型,以其獨創的MLA架構,將顯存占用壓縮至傳統模型的個位數百分比,推理成本僅為競品的1/7-1/10。其純強化學習訓練模式,打破了行業依賴人類標注數據的慣例,被國際學界譽為“大模型的轉折點”。
開源生態
DeepSeek堅持開源策略,API定價僅為行業均價的30%,吸引了超過10萬開發者共建生態。梁文鋒先生認為,“閉源的護城河是脆弱的,真正的壁壘是人才密度和創新文化。”
人才密度
DeepSeek的核心成員均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頂尖高校,梁文鋒先生堅信“5個頂尖人才會自發吸引更多精英”。公司為應屆畢業生提供百萬年薪起步,但“解決世界級難題”才是真正的吸引力所在。
啟示錄:未來組織的形態
DeepSeek的模式或許難以被完全復制,但其理念值得所有企業深思。 從管控到賦能,從經驗到熱愛,從利潤到使命,DeepSeek的成功案例為我們展示了未來組織管理的一種全新可能性。或許,未來的商業史將證明:最偉大的創新,往往誕生于“失控”與“”的縫隙中。
聯系作者
文章來源:臥龍說
作者微信:
作者簡介:臥龍君,專注于AI領域。為你帶來AI工具教程,AI副業項目玩法。關注我,帶你走進AI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