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Nature獨家爆料:全球機構撤稿率大排行,醫學領域成重災區
文章來源:新智元
內容字數:4836字
Nature雜志揭示全球機構撤稿現狀:醫學領域成重災區,學術誠信面臨挑戰
Nature雜志首次對過去十年全球機構撤稿率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醫學領域成為撤稿重災區,部分機構撤稿率極高,甚至達到全球平均水平的數十倍。然而,該分析存在數據采樣偏差,結論并非完全公正。本文將對Nature報道的主要內容進行總結。
醫學領域撤稿率高居榜首
Nature的研究發現,2014年至2024年間,撤稿率最高的機構其總產出中超過5%被撤稿,相當于中國撤稿率的10倍,全球平均水平的50倍。雖然部分機構在2022年后撤稿數量減少,但醫學領域整體撤稿率依然很高,約60%撤稿率超過1%的機構是醫院或醫學院。
數據偏差與撤稿原因復雜性
Nature的研究數據來源于三家研究誠信和分析公司,存在數據偏差。此外,撤稿原因多種多樣,包括作者地址、機構分配錯誤等,這使得Nature的分析結果只能作為參考。榜單前列機構往往規模較小,這與撤稿率高低之間的關系尚不明確。
全球范圍內的學術不端行為
文章提及多個國家的學術不端案例,例如東京昭和大學醫院一位研究者撤回124篇論文,印度KPR工程學院因大量會議論文被撤稿而上榜,巴基斯坦加齊大學也存在多篇論文由同一批作者撰寫的現象。經濟欠發達地區,如埃塞俄比亞等非洲國家,也存在利用論文工廠發表論文的情況。
知名學者學術不端
斯坦福大學前校長Marc Tessier Lavigne因論文圖像篡改等問題,最終辭職并撤回多篇論文,這凸顯了學術不端行為對學術界的影響。
撤稿量與日俱增,開放獲取期刊受影響
雖然撤稿發生率不到0.1%,但撤稿量卻在逐年增加。開放獲取期刊,例如Hindawi,因其開放性更容易受到同行評審欺詐和虛假論文的影響,撤稿數量尤其多。
論文發表壓力與學術不端行為
研究人員選擇學術不端行為,主要原因是科研壓力大,成果產出難。尤其在印度,私立學院和機構的撤稿率遠高于公立大學和機構,這與私立機構鼓勵學生和研究人員發表更多論文,并給予獎勵有關。
論文工廠及應對策略
論文工廠的存在嚴重挑戰了學術道德底線,文章列舉了識別論文工廠論文的八大特征。Nature呼吁加大懲治力度,優化學術環境和晉升機制,以應對學術不端行為。
總而言之,Nature的報道揭示了全球學術界面臨的學術不端挑戰,尤其在醫學領域和部分發展中國家,情況較為嚴重。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包括加強學術誠信教育,完善學術評價體系,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治力度,以及優化科研環境,緩解科研人員的壓力。
聯系作者
文章來源:新智元
作者微信:
作者簡介:智能+中國主平臺,致力于推動中國從互聯網+邁向智能+新紀元。重點關注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前沿領域發展,關注人機融合、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對人類社會與文明進化的影響,領航中國新智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