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動態歡迎閱讀
原標題:大模型套殼祛魅:質疑套殼,理解套殼|甲子光年
關鍵字:字節跳動,模型,架構,數據,甲子
文章來源:甲子光年
內容字數:14162字
內容摘要:
套殼不是核心競爭力,把殼做厚才是。作者|趙健
剛剛過去的 2023 年是大模型元年,在國產大模型數量狂飆突進的同時——已經超過 200 個,“套殼”一直是縈繞在大模型頭上的輿論陰云。
從年初到年末,從百度文心一言到零一萬物,從字節跳動到谷歌 Gemini,各種“涉嫌套殼”的屢次沖上熱搜,隨后又被相關方解釋澄清。
非 AI 從業者,視套殼如洪水猛獸;真正的 AI 從業者,對套殼諱莫如深。但由于“套殼”本身并沒有清晰、準確的定義,導致行業對套殼的理解也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當我們在談論套殼的時候,到底在談論什么?
拋開具體場景談套殼都是在貼標簽。為了厘清大模型套殼的邏輯,「甲子光年」訪談了一些AI從業者、投資人,結合 OpenAI、Meta 以及國內大模型相關技術論文,從一個大模型的“煉丹”過程入手,看看在哪些步驟、哪些環節,存在套殼的空間。
2024 年或許是大模型大規模落地的元年,一些 AI Native 的應用將會陸續出現。在積極發展大模型應用生態之時,希望行業對于“套殼”的討論能夠拋開情緒,回歸事實。1.大模型的統一“內核”
為了更好地理解套殼,必須區別“外殼”與“內
聯系作者
文章來源:甲子光年
作者微信:jazzyear
作者簡介:甲子光年是一家科技智庫,包含智庫、社群、企業服務版塊,立足中國科技創新前沿陣地,動態跟蹤頭部科技企業發展和傳統產業技術升級案例,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安全、大健康等科技創新在產業中的應用與落地。
? 版權聲明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相關文章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