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Tononi vs Seth:意識研究,應當遵從內在視角還是觀察者視角?
文章來源:人工智能學家
內容字數:16884字
意識的科學探索:整合信息論與觀察者視角的挑戰
本文探討了意識科學領域一個核心難題:如何科學地研究和測量意識。 許多科學家致力于解決意識的“難問題”,即大腦的物理過程為何伴隨意識體驗。整合信息論(IIT)作為一種新興理論,試圖從公理出發構建完整的意識理論,但其內在視角與觀察者視角的矛盾引發了廣泛爭議。
1. 整合信息論:內在視角的挑戰
整合信息論由Giulio Tononi提出,它以“內在性公理”為核心,認為意識體驗是內在的、只關乎個體自身。 然而,這帶來了驗證難題。例如,冥想者外表平靜,但內心體驗豐富,其意識程度很高;而人工神經網絡整合程度低,意識程度幾乎為零。這表明僅從內在視角難以準確衡量意識。
2. 信息論與觀察者視角
IIT利用信息論度量意識水平,而信息論與觀察者視角密切相關。的信息量取決于觀察者對的驚訝程度。Tononi認為,意識的度量不應依賴觀察者,這與信息論的基礎相矛盾。如何調和內在視角和觀察者視角成為關鍵問題。
3. 思想實驗的啟示
文章通過圖靈測試、中文屋思想實驗和嘉蘭測試,探討了不同視角的局限性。圖靈測試關注機器能否模擬人類智能,中文屋實驗則指出模擬并不等于理解。嘉蘭測試則試圖在觀察者知道交互對象為機器的情況下,判斷其是否具有意識。
4. Anil Seth的觀點:意識更像生命
Anil Seth認為,我們不應試圖用單一指標直接測量意識程度,就像我們無法用單一指標衡量生命程度一樣。他主張從簡單問題入手,例如研究意識體驗的某些方面,例如轉移熵和因果密度,逐步逼近意識的本質。
5. 涌現、生命與意識的關系
文章提出將意識研究置于更廣闊的復雜系統研究框架下,探討涌現、生命與意識之間的關系。通過研究涌現現象、生命特征和意識體驗之間的聯系,或許能更有效地理解意識的本質。
6. 結論
意識研究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既需要考慮內在視角,也需要充分利用觀察者視角提供的工具和方法。 拋棄簡單地追求單一指標直接測量意識,而轉向研究意識的各種特性,并將其置于更廣闊的復雜系統研究框架下,或許是更有效的研究路徑。 IIT等理論雖然復雜,但其對意識現象學性質的關注,以及對內在視角的強調,仍然為意識科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聯系作者
文章來源:人工智能學家
作者微信:
作者簡介:致力成為權威的人工智能科技媒體和前沿科技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