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度|諾獎得主Hinton:人類當下局面是,舊石器時代的大腦、中世紀的制度與類神的技術
文章來源:人工智能學家
內容字數:49949字
人工智能的未來:機遇與挑戰
本文總結了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IVA)舉辦的Geoffrey Hinton教授研討會的核心觀點,探討了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及其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研討會匯集了來自未來學、哲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和人機交互等領域的專家,對人工智能的理解、風險以及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1. 人工智能的本質與理解
Hinton教授認為,智能的本質是學習,而非推理。當前最有效的語言模型,正是基于神經網絡學習的模型,它們模擬了人類理解句子的方式,而非基于傳統的符號AI理論。他駁斥了將大型語言模型稱為“隨機鸚鵡”的觀點,認為它們并非簡單的文本拼湊,而是真正理解語言的系統。他還指出,人類記憶的運作方式也類似于模型的“編造”現象,這并非模型缺陷,而是其學習機制的體現。
2. 人工智能的短期和長期風險
研討會討論了人工智能的短期和長期風險。短期風險包括網絡攻擊、大量失業、疫情以及虛假視頻的泛濫。而長期風險則在于創造出比人類更智能的AI,并可能導致人類失去控制。雖然各國在短期風險上難以合作,但在應對長期生存威脅方面,則可能存在合作的可能性。
3. 人工智能的監管與國際合作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需要加強對人工智能的監管,并促進國際合作以應對其帶來的風險。然而,由于各國利益和信任的差異,達成有效合作仍然面臨挑戰。尤其是在軍事用途的人工智能方面,國際合作更是困難重重。
4. 應對人工智能風險的策略
研討會提出了幾種應對人工智能風險的策略,包括:1. 提升信息來源的可追溯性,以應對虛假信息;2. 加強跨學科合作,將人文學科、倫理學等領域引入人工智能研究;3. 開發更安全、更符合倫理的AI系統,并強調數據選擇和策劃的重要性;4. 探索新的設計方法,將倫理考慮融入AI系統的設計過程。
5. 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方向
研討會探討了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方向,包括:1. 數字智能的更高效性;2. 具身化人工智能的興起;3. 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協作;4. 人工智能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專家們認為,人工智能將持續發展,并深刻地改變人類社會,但其發展路徑和最終結果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6. 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共存
研討會最后討論了人工智能與人類共存的問題。專家們認為,人類需要積極探索與人工智能和諧共處的方式,并通過教育和引導,讓下一代更好地理解和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同時,也需要反思人類自身,更好地理解人類智能的本質,以及如何與人工智能系統進行有效的互動與合作。
7. 結語
研討會總結指出,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以負責任的態度推動人工智能的健康發展,確保其造福人類。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不確定性,需要持續的探索和研究,才能找到應對挑戰,實現人機和諧共生的最佳方案。
聯系作者
文章來源:人工智能學家
作者微信:
作者簡介:致力成為權威的人工智能科技媒體和前沿科技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