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大模型樹立「三觀」,應該找什么樣的人?
原標題:AI大模型時代,人才的需求已經變了
文章來源:機器之心
內容字數:10705字
AI發展的第一驅動力:人才爭奪戰
本文探討了AI發展面臨的瓶頸,并指出解決AI落地“最后一公里”難題的關鍵在于培養復合型行業AI人才。
AI人才稀缺成發展瓶頸
全球科技巨頭紛紛搶奪AI人才,例如谷歌NotebookLM核心團隊離職創業,ViT的三位主要作者加盟OpenAI,凸顯了AI人才的稀缺性。生成式AI進入大規模應用階段,但Killer App遲遲未現身,抖音、快手等平臺的AI應用效果也不盡如人意,這都與AI人才的不足密切相關。
AI落地難題:技術與需求的錯配
許多公司在開發AI產品時,習慣性地“拿著錘子找釘子”,忽略了用戶的真實需求。AI研發者與行業從業者之間存在認知鴻溝,導致AI產品難以滿足實際需求。無論是C端還是B端,技術與需求的錯配都十分顯著,企業在引入AI系統時也面臨著高昂的成本和復雜性。
解決之道:培養“雙師型”人才
文章指出,解決AI落地難題的關鍵在于培養既懂行業又懂AI的“雙師型”人才。讓行業從業者學習AI技術,學習曲線更平緩,也更容易實現技術與場景的深度融合。AI技術使用門檻的降低也為行業從業者主動擁抱AI技術創造了條件。
行業AI應用案例
文章列舉了醫療、化工、智慧港口等領域的AI應用案例,說明AI技術在提升效率、優化流程等方面具有巨大潛力。但同時也指出,目前面臨“沒人教”、“沒算力”、“沒數據”等挑戰。
產教融合,培養復合型人才
文章以華為與高校合作培養行業AI人才為例,介紹了產教融合模式的成功實踐。華為通過創新孵化營和競賽,結合實際案例和開發工具,培養具備實際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這種模式不僅解決了人才培養問題,也促進了AI技術與行業場景的深度融合。
未來展望:人才戰役已打響
文章總結指出,AI大模型技術的落地對AI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需要培養能夠將AI技術與行業實踐深度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國內在技術驅動和場景優勢方面具備一定優勢,但仍需企業、高校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解決AI人才短缺的問題。
聯系作者
文章來源:機器之心
作者微信:
作者簡介:專業的人工智能媒體和產業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