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觀點:
- 好萊塢大片制作成本高昂,市場票房卻持續下滑,陷入發展瓶頸。
- Utopai Studios 作為一家“AI 原生影視工作室”,利用 AI 和 3D 技術,旨在降低影視制作成本,實現導演和編劇的創作愿景。
- Utopai Studios 已獲得 1.1 億美元預售,并與 K5 Intl. 和 Opsis 等行業巨頭合作,正在深度融入全球影視制作和發行體系。
- 公司將 AI 與成熟的 3D 資源庫相結合,并通過搭建可編輯的 3D 結構來保證 AI 生成畫面的可控性和一致性,從而實現高效的影視內容生產。
近年來,好萊塢電影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觀眾對于視覺效果的要求不斷提高,期待更宏大的場面和更逼真的特效,這直接推高了電影的制作成本。另一方面,流媒體平臺的崛起分流了大量觀眾,導致院線票房收入持續低迷。據統計,2023 年北美票房收入已遠低于 2019 年同期水平,而與此同時,電影的平均制作預算卻屢創新高。《印第安納瓊斯 5》等影片的預算更是刷新了歷史記錄。這種“高投入、低產出”的模式,讓傳統的好萊塢陷入了發展的僵局。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家名為 Utopai Studios 的公司異軍突起,聲稱自己是“首家 AI 原生影視工作室”。Utopai Studios 的核心理念并非用 AI 取代導演和編劇,而是賦能他們,將那些因預算限制而難以實現的宏大故事變為現實。與許多停留在概念階段的公司不同,Utopai Studios 已經將這一理念付諸實踐,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目前,Utopai Studios 已立項了兩部重磅作品:《科爾特斯》(Cortés)和科幻劇《太空計劃》(Space)。前者是一部史詩電影,由奧斯卡提名編劇尼古拉斯·卡贊執筆,講述了 16 世紀科爾特斯征服阿茲特克帝國的宏偉故事,這一題材因其龐大的規模和高昂的制作成本,長期以來被認為“拍不起”。后者則是一部八集科幻劇,被譽為“《壯志凌云》遇上《世界大戰》”,描繪了年輕飛行員們肩負保衛地球、對抗外星威脅的重任。這是一部對特效要求極高的作品,在傳統制作模式下,其投資門檻將是天文數字。

《太空計劃》靜態圖
值得注意的是,Utopai Studios 的項目尚未正式上映,就已經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公司通過預售,成功斬獲了 1.1 億美元的資金,這筆巨款直接將 Utopai Studios 推入了與好萊塢一線大制作同等的行列。更令人稱道的是,Utopai Studios 還與兩大行業巨頭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一是擁有豐富國際發行經驗的 K5 Intl.,該公司曾負責《與狼共舞》等經典影片的全球銷售;二是頂尖的預可視化公司 Opsis,其參與過的項目包括《權力的游戲》和《美國隊長》等。這些合作標志著 Utopai Studios 正式融入全球電影的制作和發行網絡。
Utopai Studios 的前身是 Cybever,一家最初專注于 3D 世界生成的公司。該公司最初涉足游戲領域,通過將 AI 技術與成熟的 3D 資源庫相結合,實現了高效的場景構建。與傳統耗時數周甚至數月的建模過程相比,Cybever 的技術可以將時間縮短至一天,效率提升 70% 以上。開發者只需輸入簡單的提示詞,就能快速生成可編輯的 3D 世界。
然而,Cybever 的團隊很快意識到,相比于游戲領域,影視行業在內容生產方面擁有更大的潛力和市場。在影視制作中,前期場景搭建和預可視化是耗時最長、成本最高的環節。因此,在 2025 年,Cybever 正式轉型為 Utopai Studios,成為一家以 AI 為核心的影視工作室。
Utopai Studios 解決 AI 生成視頻一致性和可控性問題的關鍵在于其獨特的 3D 結構化方法。不同于傳統的逐幀生成,Utopai Studios 先構建一個可編輯的 3D 布局,將場景、機位、人物走位、燈光等所有元素置于三維空間中,讓每一幀都“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隨后,再利用 AI 對畫面的質感和光影進行渲染。這種方法確保了鏡頭切換時的空間邏輯不會混亂,無論鏡頭大小,都能保持連貫性。同時,導演可以像在實際片場一樣,地調整機位和走位,而無需進行大段的視頻重制。這極大地縮短了前期制作時間,并顯著降低了成本。
Utopai Studios 的 3DTown 系統便是這一技術的有力證明。只需一張俯視圖,系統就能生成一座包含道路、建筑和街區的完整城鎮。測試結果顯示,該系統在畫面質量、布局合理性以及用戶滿意度方面均獲得了高度評價。
更令人驚嘆的是,Utopai Studios 能夠實現劇本到故事板,再到可交互 3D 場景,最終生成可控視頻的全流程自動化。上傳劇本后,系統會自動拆解場景,生成關鍵鏡頭的故事板,然后利用 3D-EnGen 將故事板轉化為可交互的 3D 場景,最后一鍵生成可控視頻。這一流程的靈感來源于創始人沈曉玲在谷歌 X 實驗室機器人和 AI 仿真領域的經驗,她深知“讓機器理解環境結構”的重要性,并將這一理念成功應用于數字內容創作。
Utopai Studios 擁有一支技術與藝術兼備的團隊,CEO 沈曉玲來自谷歌 X 實驗室,CTO 楊杰在空間計算機器學習領域擁有深厚造詣,而聯合 CEO Marco Weber 則是好萊塢資深制片人,美術總監和導演團隊也曾參與過《刀鋒戰士》、《中途島》等大片項目。在好萊塢面臨成本挑戰和模式困境的當下,Utopai Studios 提出的 AI+3D 布局方案,為電影制作帶來了新的可能性,預示著一個可能顛覆行業格局的新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