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科學

陶哲軒牛津對談羅博深:解密DeepMind如何讓AI拿到IMO銀牌

新智元報道編輯:編輯部 【新智元導讀】陶哲軒一場新鮮出爐的演講,為我們帶來了一場干貨滿滿的思想盛宴。7月17日,「牛津數學公開講座」系列研討會邀請到了...
閱讀原文

首位華人諾獎得主李政道逝世,享年 98 歲,他為更多中國天才打開了一扇門

著名華人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美國時間 8 月 4 日在舊金山逝世,享年 98 歲。 李政道教授 1926 年出生于中國上海,是 2...
閱讀原文

“3分鐘熱度”真的只能持續3分鐘嗎?

當暑假的大門緩緩打開,我懷揣著雄心壯志:“要啃下那本磚頭厚的?,成為?的演奏高手,還要掌握一項讓人眼前一亮的?技能。” 現在這些計劃進展得如何了?嗯,讓...
閱讀原文

Science長文綜述:什么是科學學

導語隨著科學進步,對引文網絡、研究成效、科學政策等的研究越來越受關注,逐漸形成了一個交叉學科——科學學(the Science of Science)。2018 年,網絡科學家...
閱讀原文

「機器學習之父」Mitchell 撰文:AI 如何加速科學發展,美國如何抓住機遇

來源:ScienceAI 編輯:ScienceAI 近日,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教授,有著「機器學習之父」之稱的 Tom M. Mitchell 撰寫了新的 AI fo...
閱讀原文

談生命科學等領域原創性基礎研究成果的獲得與評價 | 科技導報

來源:科技導報 本文通過生命科學領域的多個案例,闡述了基礎研究是以認識自然本質并獲得全新知識為宗旨、由人類好奇心而非社會需求所驅動;獲得和評價原創性...
閱讀原文

香港理工大學 MIND 實驗室招收進化計算/類腦計算/語音信號處理等方向全獎博士生/博士后

學校簡介 香港理工大學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是一所位于中國香港的公立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坐落于香港九龍紅磡灣。在2024-25年度,香港理...
閱讀原文

英偉達Jim Fan:當前處于第二波智能體浪潮,其包含軟件智能體和具身智能體

來源:DeepTech深科技 支持:Ren 排版:劉雅坤 當 ChatGPT 首次發布時,人工智能領域的每個人都在談論新一代人工智能助手。但在過去的一年里,這種興奮轉向了...
閱讀原文

純基礎研究中科學思維的探討 | 科技導報

來源:科技導報 本文討論了自然科學理論革新的4種純基礎研究思維模式,即經典的還原論模式、數據驅動模式、AI生成協同模式和復雜系統思維模式,分析了這4種純...
閱讀原文

2035發展戰略:天文學篇 | 一看就懂的未來科學藍圖

編者按到2035年,中國科學將會有怎樣的發展? 來看看大咖們怎么說吧。 “中國學科及前沿領域2035發展戰略叢書”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組織...
閱讀原文

《經濟學家》對中國的最新看法:科學的超級大國

來源:工信頭條 饒議科學 2024年6月12日,英國《經濟學家》發表文章:“紅月亮升起了--中國成為了科學的超級大國”。配的封面為:“中國科學的崛起--歡迎還是擔...
閱讀原文

生命大科學:從微觀到介觀的組學研究

本文刊載于《中國科學院院刊》2024年第5期“專刊: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努力搶占科技制高點”吳家睿1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2 上海交通大學 主動健...
閱讀原文

諾獎得主皮布爾斯:物理學的社會本質

來源:哲學園撰文:P. J. E 皮布爾斯 翻譯:武星科學是什么,知識是什么?如果去問一位非專業人士,答案可能是隨處可讀到、顯而易見的。但這些問題是科學哲學...
閱讀原文

微軟推出自定義版Copilot,掀開AI生產力又一章

來源:DeepTech深科技 運營/排版:何晨龍 太平洋時間 2024 年 5 月 21 日,微軟在美國西雅圖舉辦 Build 開發者大會,主要圍繞 AI PC、Copilot、小語言模型、...
閱讀原文

?微軟研究院劉鐵巖:AI for Science,憧憬一個人人都可參與科學發現的未來

來源:ScienceAI 作者:劉鐵巖 正處于起步階段的AI for Science被認為是科學發現的第五范式。盡管目前對于AI for Science的定義和研究方向仍有諸多討論,但這...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