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o1不是模型!前SpaceX工程師:這樣用o1才能解決復雜問題
文章來源:新智元
內容字數:3292字
從討厭到依賴:高效利用o1的經驗分享
本文總結了SpaceX前軟件工程師、蘋果前設計師Ben Hylak從最初對o1的負面評價到最終將其作為高效工具的轉變過程,并分享了正確使用o1的技巧。
1. o1并非機器人,而是強大的報告生成器
Ben Hylak起初將o1誤認為是機器人,導致使用體驗極差。他發現o1的真正價值在于其強大的報告生成和推理分析能力,而非簡單的問答互動。o1不會主動索取信息,需要用戶提供極其詳盡的上下文信息。
2. 提供海量上下文信息是關鍵
與其他模型不同,o1需要用戶提供遠超預期的上下文信息。這包括:已嘗試的方法及失敗原因、數據庫架構、公司業務、術語定義等。 可以將o1視為新入職的員工,需要詳細的指導和背景資料。 一個簡單的技巧是使用語音備忘錄記錄問題場景,再將轉錄文本粘貼到o1中。
3. 聚焦“要什么”而非“怎么做”
不要試圖指導o1如何回答問題,而是清晰地表達你期望的最終輸出結果。例如,需要o1生成特定架構還是創建一個最小化測試應用。 充分利用o1的自主推理能力,往往能比手動操作更高效。
4. o1的優勢與不足
o1的優勢在于:一次性生成多個文件,準確性高,很少出現幻覺,擅長解釋復雜概念,并具備評估生成結果的能力。尤其在醫學診斷和高級軟件架構方面表現出色。 然而,o1的不足在于無法模仿特定語氣或風格,寫作風格偏向學術或公司報告風格,且無法直接構建完整的SaaS應用,需要多次迭代。
5. 成功案例與用戶反饋
許多專業人士對o1 pro的表現贊賞有加,認為其能夠高效完成高級軟件架構設計等復雜任務。 Ben Hylak本人也從最初的質疑轉變為積極用戶,認為o1 pro每月200美元的訂閱費物有所值,因為它可以替代1-2個工程師的工作量。
6. 總結
正確使用o1的關鍵在于理解其特性,并提供充分的上下文信息以及清晰的輸出目標。 將其視為一個強大的報告生成器,而非簡單的機器人,才能充分發揮其潛力,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工作效率。
聯系作者
文章來源:新智元
作者微信:
作者簡介:智能+中國主平臺,致力于推動中國從互聯網+邁向智能+新紀元。重點關注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前沿領域發展,關注人機融合、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對人類社會與文明進化的影響,領航中國新智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