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做垂直 AI 產品,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
原標題:70年AI研究得出了《苦澀的教訓》:為什么說AI創業也在重復其中的錯誤?
文章來源:機器之心
內容字數:7911字
AI 創業的“苦澀教訓”: 垂直化浪潮下的反思
當前AI創業領域流行垂直化,但本文作者Lukas Petersson基于Rich Sutton的“苦澀的教訓”和近期觀察,認為這種做法可能重蹈AI研究領域的覆轍,最終被更強大的通用AI模型所超越。
1. “苦澀的教訓”重現:算力為王
文章的核心觀點源于Rich Sutton在2019年提出的“苦澀的教訓”:70年的AI研究史表明,依賴純粹算力的通用方法最終總是勝出。從語音識別到計算機視覺,精巧的工程設計屢屢敗于簡單粗暴的“加大算力”方案。如今,AI創業者們似乎正在重蹈覆轍,過度關注垂直領域的精細化工程,而忽視了更強大模型的潛在顛覆性力量。
2. 垂直化AI產品的局限性
大多數AI創業項目都專注于解決特定領域內的簡單問題,通過軟件工程對AI模型進行約束和限制。這雖然能在當前模型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提升產品性能,但隨著更強大模型的出現,這些工程優化將迅速貶值。例如,OpenAI的o1模型的發布就降低了提示詞工程的重要性。
3. 模型升級 vs. 工程升級
提升AI產品性能有兩條路徑:模型升級和工程升級。文章指出,隨著模型性能的提升,工程升級的價值遞減。當前的工程優化只是因為模型不夠完善的權宜之計,未來更強大的模型將使得許多工程努力變得多余。
4. AI產品分類及未來趨勢
文章將AI產品分為兩類:垂直型(專注特定領域)和水平型(更通用),以及工作流(按預設路徑運行)和智能體(自主決策)兩類。作者認為,雖然當前垂直化工作流產品更易實現,但長期來看,更強大的水平型智能體將占據主導地位,因為它們能更靈活地處理復雜問題。
5. 統計學視角下的“苦澀教訓”
從統計學角度來看,“苦澀的教訓”意味著選擇靈活的模型(高方差)勝過選擇規則死板的模型(高偏差)。因為只要有足夠的算力和數據,靈活的模型最終會變得穩定可靠,而死板的模型則受限于其固有的規則。
6. 擁抱通用性,而非過度垂直化
文章總結道,過度依賴軟件工程來彌補當前AI模型不足的做法是不可持續的。AI創業者應該關注更強大的通用模型,并構建能夠充分利用這些模型能力的產品。與其在垂直領域投入大量工程資源,不如等待更強大的模型出現,從而以更低的成本實現更高的效率和更強的競爭力。 這需要AI創業者們從長遠視角出發,擁抱通用性,而非執著于暫時的垂直化優勢。
聯系作者
文章來源:機器之心
作者微信:
作者簡介:專業的人工智能媒體和產業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