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動態歡迎閱讀
原標題:讓“機器腦”類人腦,關鍵何在?
關鍵字:神經,突觸,人腦,晶體管,動力學
文章來源:人工智能學家
內容字數:8407字
內容摘要:
來源:腦機接口社區
編者按
人腦在有限尺寸和極低能耗下,能夠完成復雜環境中的信息關聯記憶、快速識別和自主學習等認知任務。隨著芯片換代速度放緩、算力供不應求等挑戰出現,面向未來,現有計算機的計算方式已難以為繼。如何推動信息處理技術進一步發展,打造像人腦一樣的“機器腦”?實現類腦計算是破局的方向。要想實現類腦計算,就需要尋找更多模擬人腦功能的神經形態器件。
借鑒人腦,讓計算更高效、更具仿生性、更低能耗
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將人類文明帶入了一場數字化科技。在短短幾十年中,計算機的算力從每秒幾百次運算到每秒百億億次運算,增長了1016倍,創造了幾千年人類文明史上最高的人造增長速度。計算機算力的提升得益于底層半導體器件(硅基晶體管)的集成密度提升。按照摩爾定律,單芯片上晶體管的數量每18至24個月翻一番。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集成電路產業一直在摩爾定律的引導下發展。然而擺在現實面前的是,隨著摩爾定律不斷逼近極限,單個硅基芯片能夠承載的晶體管日漸飽和。硅原子的大小約0.12納米,照此大小推算,當芯片工藝達到1納米,就只有對幾個硅原子進行操縱的空間了。
事實上,在芯片工藝發展到10納米水平后,能明顯
原文鏈接:讓“機器腦”類人腦,關鍵何在?
聯系作者
文章來源:人工智能學家
作者微信:AItists
作者簡介:致力成為權威的人工智能科技媒體和前沿科技研究機構
? 版權聲明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相關文章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