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神經網絡
黃仁勛親自給OpenAI送貨,全球首臺DGX H200開箱了
機器之心報道 作者:澤南、杜偉又是一張歷史性大合照。今天,黃仁勛又來送 AI 芯片了,還是超強悍的那種。 OpenAI 聯合創始人、總裁 Greg Brockman 發推,曬...
AI重建粒子軌跡,發現新物理學
將 ScienceAI設為星標 第一時間掌握 新鮮的 AI for Science 資訊編輯| 綠蘿 電子學在核物理領域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作為全球最強大的加速器...
172個機構合作,發現奇異粒子,機器學習分析約1.6億次粒子碰撞數據
ATLAS 事件顯示了本研究中神經網絡發現的與標準模型預測偏差最大的八個事件之一。(來源: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來源:ScienceA 編輯:X 粒子物理學家的任務是...
Yoshua Bengio獨家專訪:我不想把大模型未來押注在Scaling Law上,AGI路上要“注意安全”
來源:智源社區 導讀漫長的30年間,數度從主流方向的超然出走,是Bengio的制勝秘訣。這種不盲從主流的風格體現在他研究生涯的方方面面。 90年代末期,神經網...
一階優化算法啟發,北大林宙辰團隊提出具有萬有逼近性質的神經網絡架構的設計方法
機器之心專欄 機器之心編輯部以神經網絡為基礎的深度學習技術已經在諸多應用領域取得了有效成果。在實踐中,網絡架構可以顯著影響學習效率,一個好的神經網絡...
AI 重建粒子軌跡,發現新物理學
將 ScienceAI設為星標 第一時間掌握 新鮮的 AI for Science 資訊編輯| 綠蘿 電子學在核物理領域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作為全球最強大的加速器...
從復雜神經動力學到智能涌現:基于神經復雜性的類腦人工智能
導語大腦是由幾百億個神經元結合而成的復雜系統,涌現出復雜的神經動力學。大腦的結構和動力學特征如何幫助實現高效的信息處理和計算功能,涌現出高度的智能...
為什么要純C語言手搓GPT-2,Karpathy回應網友質疑
機器之心報道 編輯:小舟Karpathy:for fun.幾天前,前特斯拉 Autopilot 負責人、OpenAI 科學家 Andrej Karpathy 發布了一個僅用 1000 行代碼即可在 CPU/fp32...
液體電路能讓大腦模仿計算機嗎?
ANDRAS KIS/EPFL 來源: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模擬大腦突觸的液體電路可以首次執行現代計算機的邏輯運算。這些設備的近期應用可能包括圖...
優于五大先進模型,浙江大學杜震洪團隊提出 GNNWLR 模型:提升成礦預測準確性
作者:田小幺 編輯:李寶珠,三羊 GNNWLR 集成了地理空間和神經網絡,結合 Shapley 加性解釋理論,不但能夠大幅提升預測的準確性,并且能夠在復雜的空間場景...
芯片戰爭早已打響!谷歌15個月打造首個TPU,欲和老黃平起平坐
新智元報道編輯:alan 【新智元導讀】在英偉達統治AI時代硬件的當下,谷歌的TPU卻開辟了另一條道路。今天,小編帶你了解第一塊TPU的前世今生,同時揭開TPU架...
OpenAI公關跳起來捂他嘴:Transformer作者公開承認參與Q*!|八位作者最新專訪
夢晨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Transformer作者中唯一去了OpenAI的那位,公開承認了: 他參與了Q*項目,是這項新技術的發明者之一。 這幾天除了英偉...
7人創業、1人投敵!Transformer 八子谷歌坐冷板凳5年再成老黃座上賓
作者|Steven Levy 譯者|核子可樂 策劃|冬梅 導讀: 3月21日,GTC AI大會,黃仁勛對話7位Transformer框架論文作者。他們認為,AI行業被困在了六七年前的原...
在 ChatGPT 出現之前,李飛飛的ImageNet如何奠定了人工智能的技術?
進入 2024 年,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似乎已經快過了時間的更迭。 2 月,OpenAI 發布視頻生成模型 Sora,就像一年多前才發布的 ChatGPT 一樣,Sora 被外界認為是...
粵公網安備 44011502001135號